2020年,全区PM2.5浓度同比下降3%,PM2.5浓度争取优于衡水市区水平;优良天数比率56.3%,达到206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和煤炭消费总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二、重点工作
(一)散煤污染治理工程
1、加快推进农村“双代”。坚定不移推进“气代煤”, 10月底前,实现新增约1.6万户“双代”工程清洁取暖,全域农村散煤基本清零。(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发改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交运局、生态环境局、交警大队、各乡镇、东部新区)
2、实施中科能源深度治理和节能降耗改造。中科能源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基础上,6月底前完成深度治理工程。(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高新区管委会)
3、开展锅炉综合治理。6月底前,完成13台生物质锅炉深度治理、5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3台燃油锅炉改造,完成全区域所有锅炉治理改造任务,治理后锅炉全部达到目前国家和省最严排放标准。(责任单位:区卫计局、区住建局、区市场局、区教育局、各乡镇、东部新区)
4、加强散煤全过程监管。推进中科能源公司炉前煤质检测体系建设,严控燃煤质量,强化农村散煤监督检查,严防散煤复燃。(责任单位:区市场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公安局、区交运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改局、交警大队、各乡镇、东部新区)
5、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采取综合措施,削减煤炭消费总量,严格控制煤炭机组新增规模,削减非电力用煤,发展可再生资源,2020年全区煤炭消费总量完成省定目标。(牵头单位:区发改局)
(二)扬尘污染整治工程
6、理顺扬尘监管机制。建设项目全面落实《河北省扬尘污染防治办法》和属地监管责任,全区建设工程项目全部落实网格化监管,区住建、交通运输、水务、发改等部门负责监管本行业领域施工工地扬尘管控,制定扬尘控制规范,建立监管体系,加强督导检查。网格员每日对工地开展巡查一次,监管部门每月巡查一次,发现问题依法处罚并立即整改,污染严重的停工整改。严格执行《衡水市扬尘污染问题量化问责和扣缴惩罚性资金办法》,对扬尘污染问题突出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及监管人员进行问责,区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5%以上,建成区平均降尘量不高于8吨/月·平方公里。(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水利局、区交运局、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分局)
7、强化建设工程扬尘治理。全区建设工程扬尘治理标准全部达到验收八条要求。建成区内在建工程项目实施重点管控,建成绿色工地,通过高围挡、全密闭、多喷淋、抑尘剂、洗轮机等措施,加严治理标准,逐步推广到全区范围。督促重点扬尘源安装高精度国标法扬尘监测系统,对重点区域建设工程项目扬尘污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确保项目排放稳定达标。(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水利局、区交运局、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分局)
8、抓好道路扬尘污染整治。2020年衡水市将我区纳入精细化保洁区域考核范围,在学习桃城区、高新区原有精细化保洁的基础上,对建成区范围的主干路段和东湖大道、106国道及郑昔线、西环路等加大机械清扫保洁力度,按照一级保洁标准实施喷雾压尘作业。(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交运局)
9、实施裸露地面扬尘治理。3月底前,对全区易产生扬尘的裸露地块和破损街道、背街小巷等进行排查摸底,建立清单台账,精准找出裸地位置、面积、掌握变化规律,对裸地苫盖率较低的单位按照通报、交办、整改的规范化流程,长期裸地进行绿化硬化,短期裸地进行苫盖,推动裸地扬尘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各乡镇、东部新区)
10、强化公路、水利等线性工程扬尘治理。加快破损路面修复,在建公路和城乡道路施工、水利工程施工现场严格按照环评及批复文件采取有效抑尘措施,严格落实《河北省施工标准化指南》等规范要求,合理规划施工区域,实施分段施工。(责任单位:区水利局、区交运局、区住建局)
11、强化重型车停车场扬尘管控。对辖区内柴油车停放场地进行排查摸底,建立台账,分类进行整治。具备正规土地手续的停车场全部进行硬化;经区政府批准临时占地的,要采取铺设石屑等措施,严禁黄土裸露;不具备手续的,限期予以关停取缔。(责任单位:冀州镇、区交运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2、加强工业企业料堆场治理。持续做好工业企业料堆场监督管理,工业企业料堆场物料储存落实《煤场、料场、渣场扬尘污染控制技术规范(DB13/T2352-2016)》有关要求,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粉状物料入棚入仓储存,根据物料性质、粒径等选择抑尘网苫盖,粉状、粒状物料采用2000目,块状物料露天堆放需采用不低于800目抑尘网苫盖,工业企业料堆场规范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和PM10在线监测设施。(责任单位:区工信局、区生态环境分局)
13、严控烟花爆竹燃放。贯彻《衡水市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决定》。公告实行全域禁放,并向社会公布。做好宣传引导,通过官方网站、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等方式引导全社会共同遵守,引导公众自觉禁放,形成良好社会氛围。整合执法力量,严厉打击违法燃放行为。(责任单位:区公安局、各乡镇、东部新区、区生态环境分局、区供销社、区应急管理局、区网信办、区电视台)
14、严控秸秆禁烧。集中组织专项巡查检查,将露天焚烧作为重点检查内容,进一步压实乡镇、行政村监管责任,落实好监管人员,加强村边地头等重点区域露天焚烧情况监管。加大通报、处罚力度。开展国省干道、铁路沿线、城镇周边以及其它重点区域、敏感区域秸秆和垃圾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责任单位:各乡镇、东部新区、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公安局)
(三)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工程
15、实施“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用好与供电公司常态化信息沟通机制,通过核查动力电用户信息,整治“散乱污”企业。依托信访举报线索,完善发现、交办、取缔的联动机制,由区生态环境部门会同各乡镇、东部新区、区工信、区发改、区市场、区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回头看”行动,巩固治理成果,杜绝死灰复燃、虚假整改、异地转移,实现动态清零。加大追责问责力度,对排查整治不力或监管不力的严肃进行追责问责。(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各乡镇、东部新区、高新区管委会、区工信局、区发改局、区市场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6、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认真对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河北省新增限制和淘汰类产业目录对全区范围内涉气行业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进行排查摸底,制定淘汰计划,推进实施。(责任单位:区工信局、区发改局)
17、推进工业炉窑污染深度治理。对我区原有炉窑再核实再排查,建立全区工业炉窑深度治理清单, 9月底前完成深度治理。全面加强无组织排放管理,严格控制工业炉窑生产工艺过程及相关物料储存、输送等环节无组织排放。暂未制订行业排放标准的工业炉窑,要达到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分别不高于30、200、300毫克/立方米要求。2020年底前基本淘汰无治理设施或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分散燃煤和燃石油焦(渣油、重油)工业炉窑,淘汰炉膛直径3米以下燃料类煤气发生炉。(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工信局、区发改局)
18、实施重点涉气企业深度治理。按照“标杆建设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优化整合一批、淘汰退出一批”的总体要求,对我区橡胶、玻璃钢、铸造等特色产业集群进行清洁化改造,12月底前完成。在化工、玻璃钢、橡胶、涂装、印刷等重点行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在石化、医药等行业开展实施泄露监测与修复,对重点行业VOCs排放量大的企业,列入区域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筛选重点涉气企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精细化治理,帮助企业制定“一厂一策”治理方案;开展恶臭异味气体专项治理,提升重点企业治理水平。(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
19、实施餐饮油烟综合整治。对城区餐饮企业开展油烟治理,开展餐饮油烟污染综合整治行动,从5月份开始持续开展餐饮油烟综合整治行动,主城区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单位,根据油烟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等情况安装相应的高效油烟净化设施,规范油烟净化设施的安装和运行,使用率达到95%以上。(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住建局)
20、开展汽修喷漆行业整治。对城区内汽修企业严格管控,依法取缔占道经营的小汽修和违规汽修喷漆企业,制定分类施治方案,高效进行治理。(牵头单位:区交运局)
21、推广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按照省要求,10月底前工程机械(军用机械除外)涂装工序底漆、中间漆、面漆替代比例达到40%。木制家具制造行业清漆、色漆水性涂料等低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替代比例达到60%。维修行业全面推广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电子、电气机械制造、塑胶行业逐步推广使用水性清洗剂。(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交运局)
22、强化臭氧污染治理。开展臭氧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系统研究,加强臭氧前体物(VOCs、NOx)排放控制,加快推进工业企业VOCs深度治理和规范整治,加大对石化、化工、涂装、印刷、玻璃钢等VOCs排放企业和电厂等NOx高排放企业的监管执法力度,对VOCs和NOx超标排放企业,依法从严治理。夏季高温时段,鼓励对涉VOCs排放的生产工序实行季节性生产调控。(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
23、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管理。落实《蒙特利尔议定书》和基加利修正案,推进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国际履约工作,严格源头准入,加快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加强含氢氯氟烃生产和消费监管。(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
(四)实施机动车污染治理工程
24、划定城区禁行范围。根据冀州实际,在城区范围重新划定高排放车辆禁行区,张贴明显标识,加大检查范围和频次,严管重罚,严禁大货车、三马车、拖拉机等高排放的车辆穿行城区。(责任单位:区交警大队)
25、加快推进老旧车辆淘汰。9月底前完成国家、省下达的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货车淘汰任务。加快淘汰采用稀薄燃烧技术或“油改气”的公交、环卫等老旧燃气车辆。(责任单位:区交警大队、区生态环境分局、区交运局、区住建局)
26、实施排放升级改造。对淘汰任务以外具备治理条件的国三排放标准重型柴油车进行治理改造,9月底前,完成国三标准柴油车深度治理改造,加装更换污染控制装置和在线监控设备,协同控制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区生态环境分局负责组织非营运车辆的深度治理,区交通运输局负责组织营运车辆的深度治理,区住建局负责组织环卫、园林、市政等行业车辆的深度治理。(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交运局、区住建局)
27、加强非道路移动源污染防治。年底前,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原则上禁止未进行编码登记的非道路移动机械进入主城区作业。以建成区内施工工地、物流园区、大型工业企业等为重点,加大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执法监管力度,建立检查抽查台账,对违规进入高排放控制区或超标排放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依法实施处罚。年底前,新销售的工程机械按规定安装精准定位系统和实时排放监控装置。(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住建局、区水利局、区交运局、区市场局)
28、加强重点用车单位管理。指导督促重点用车单位,用车大户企业、物流公司、商砼等全面建立绿色运输责任制和承诺制,全部使用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车、重型燃气车或者新能源车。(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交运局、区住建局、区工信局)
29、强化排放检验机构监管。指导监督排放检验机构严格按照规定开展柴油车注册登记前的排放检验,通过国家机动车环境监管平台逐车核实环保信息公开情况,逐车开展环保信息随车清单核验、污染控制装置查验、上线排放检测。实行排放检验机构清单式、台账制管理,对遥感监测、黑烟抓拍、路检路查等监督监测发现超标的排放车辆,每月溯源排放机构,向社会公开曝光,采取断网或取消监测资质等惩戒措施,严厉打击排放检验机构弄虚作假行为。(责任单位:区交警大队、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市场局)
30、加强远程在线监控。对具备条件的国四及以上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车安装远程在线监控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年底前完成60%以上。对未安装远程在线监控设备的营运车辆,列入重点监管对象。(责任单位:区交警大队、区交运局、区生态环境分局)
31、联合开展路检路查。3月份开始,开展柴油货车路检路查专项行动,制定行动方案,运用遥感监测平台和人工检查方式,完善生态环境部门检测取证、公安交管部门实施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监督维修的联合执法机制,对上路柴油货车、重点用车单位、物流园区进行检查,检查处罚情况实行每周汇总、每周通报,2020年路检路查车辆分别不少于5000辆。严格落实《河北省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加大新销售车辆车载诊断系统、污染控制装置、环保信息随车清单等抽查核验力度。对城区内销售主要车(机)型系族年度抽检率达到80%。(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交警大队、区交运局、区市场局、区工信局)
32、积极推广新能源车。2020年底前,城市建成区新增或更换的环卫、园林、市政车辆、邮政、通勤及轻型物流配送车使用新能源车或清洁能源车,新增或更换比例为80%。(牵头单位:区财政局)
33、加强油气回收监管。加强加油站油气回收设施运行情况监管,对储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油气回收装置安装运行情况进行抽查抽检,每季度抽查覆盖率不低于本辖区成品油经营企业的25%。持续加大加油站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备监管力度,销售量大于2000吨的加油站安装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备并联网。(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
34、开展常态化清洁油品行动。坚决取缔无证无照及证照不全非法加油站(点)、非法油罐车,抽检合规加油站汽柴油质量,追溯不合格油品来源,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储存和使用不合格油品行为,确保油品质量。(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市场局、区公安局)
(五)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35、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10月底前,新修订发布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提醒企业提前做好应急准备。提前3天发布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最大限度削峰降速。6月底前建立完善2019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9月底前完成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核实更新,对减排清单进行认真核实,杜绝“僵尸”企业、长期停产企业列入清单,认真核对企业生产线,指导企业实施精准有效减排。(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工信局)
36、指导企业开展绩效评级。精准核算每个涉气企业排污量,制定“一企一策”应急减排清单,坚持差异化管控,扩大重点行业排放绩效评级范围。按照省、市要求,完善大气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对符合要求的国家和省重点工程项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生物医药企业、短缺药品及保障民生类药品生产企业、重点出口型企业、军民融合企业、民生工程等纳入正面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坚决杜绝“一刀切”。对重点行业企业进行重点帮扶,指导制定改造方案,提升治理水平,力争全部达到B级及以上绩效水平。(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
37、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对减排措施。严格落实企业减排措施,应急减排期间确保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减排效果明显。区直相关部门完善本部门应急预案,在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开展督查检查行动,重点检查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油品质量监管、车辆限行、扬尘管控等领域应急响应措施落实情况,建立健全督查检查台账。(责任单位: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38、提高大气环境综合监测分析能力。开展污染物源解析,聘请优质大气污染分析、治理第三方机构,找出我区污染源,提出治理意见,实现大气污染物量化和组分分析,摸清PM2.5、PM10、O3、SO2、CO、NO2组成及生成路径和挥发性有机物和臭氧形成之间关系,实施精准治理、精准管控。(责任单位:区大气办、区生态环境分局)
39、强化工业污染源管控。继续实施企业分表计电在线监控项目,继续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分表计电在线监控系统,解决企业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问题,实现企业监管远程监控全覆盖;完善VOCs在线和超标报警监管平台,加强涉VOCs排放企业全过程治理,全链条管控。(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
40、加强建设工地扬尘污染监管。发挥扬尘视频监控平台作用,全区建设工程工地全部实现PM10在线监测、视频监控安装全覆盖。通过建设工地扬尘污染视频监控设施对工地扬尘情况进行有效监管,发挥扬尘视频监控平台作用,落实专人负责、定时交办、限时整改机制,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整改到位。(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生态环境分局)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每月至少研究一次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协调牵总作用,调度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各乡镇、东部新区、区直各相关部门负责制定本行业本领域的2020年大气治理方案并组织落实。各乡镇、区直各相关部门实施清单式管理,将所有工作纳入工作台账,建立任务清单,明确任务、时间节点、完成情况、责任科室及责任人,充分发挥乡镇环保所人员力量,提升环保家督管理能力,所有任务6月份完成60%以上,9月份完成90%以上。10月份力争全部完成。
(二)严格执法。进一步明确网格化监管人员,压实网格员责任,发挥网格化监管作用。各乡镇、东部新区和区直各相关部门要坚决硬起手腕,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积极开展烟花爆竹禁放和秸秆禁烧专项整治、扬尘专项整治、强化夏季臭氧及前体物排放管控、VOCS治理“回头看”和柴油车治理等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对重点企业排放情况和自动监测、超标报警装置安装联网情况进行检查抽查,加强工业企业脱硝设施运行监管,10-12月份开展散煤复烧、企业差异化管理、重污染天气应对督查,减少秋冬季污染排放。对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查处,从严从快进行处罚,通过严格执法,造出声势,形成震慑。
(三)强化宣传。将宣传引导纳入2020年蓝天保卫战重要工作内容,建立区、乡两级“打赢蓝天保卫战”新媒体矩阵,召开新闻发布会,积极通过一台(电视台)、一网(政府官方网站)等平台,密切关注舆情形势,提升公众参与度,主动曝光违法案件,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和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报道“2020年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部署、工作进展和工作成效,形成上下互通、密切协作、同频共振的新闻发布体系。强化宣传引导,利用广播、电视、微信、短信等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和方式,大力宣传燃放烟花爆竹、焚烧秸秆、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等危害,倡导文明祭扫行为,营造良好的禁放氛围。开展系统性、经常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提升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