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目标
2020年,通过实施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浓度协同控制,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位置,市区PM2.5年均浓度保持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力争保持在25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5%以上,力争保持在98%以上;不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力争三分之一县(市、区)PM2.5年均浓度保持在25微克/立方米以下;完成省下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年度任务;100%的县级以上城市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基本消除重点区域臭气异味,涉气重复信访投诉量比2017年下降30%;在用柴油车监督抽测排放合格率达到95%以上,柴油和车用尿素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打好产业结构优化战役
1.严格环境准入。发布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清单编制并运用。积极推行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落实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参与,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县(市、区)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2.严控“两高”行业产能。严禁新增钢铁、焦化、电解铝、铸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产能;实施产业“腾笼换鸟”,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严格执行钢铁、水泥、铸造等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新、改、扩建涉及大宗物料运输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不得采用公路运输。严格执行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法规标准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淘汰50家企业落后产能,整治300家“低散乱”企业。(市经信局、市发改委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参与)
3.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禁止新增化工园区,加大现有化工园区整治力度。(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等参与)
4.巩固提升“散乱污”企业清理整顿结果。建立“散乱污”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各地应对照涉气“散乱污”企业认定标准和整治要求,坚决杜绝“散乱污”企业项目建设和已取缔的“散乱污”企业异地转移、死灰复燃。(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参与)
5.推进块状特色经济提升行动。高水平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新建小微企业园7个。(市经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科技局等参与)
(二)打好能源结构调整战役
6.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持续推进《浙江省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丽水市天然气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光伏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具备条件的地方,鼓励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天然气项目,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8%。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的原则,积极引导用能企业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全市天然气消费量达到2.4亿立方米。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省级干线管网建设和基本实现天然气县县通。(市发改委牵头,市财政局、市建设局等参与)
7.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严把耗煤新项目准入关,实施煤炭减量替代。禁止新建35蒸吨/小时以下的高污染燃料锅炉。全市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到42.8%以下,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比2015年下降5%。提高电力用煤比例,全市发电和集中供热用煤占煤炭消费总量比重达到国家要求。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双控。(市发改委牵头,市生态环境局、丽水电业局等参与)
8.开展锅炉综合整治。巩固禁燃区建设成果,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茶水炉、经营性炉灶、储粮烘干设备等燃煤设施。全面淘汰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淘汰10蒸吨/小时以上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等参与)青田联侨合成革有限公司完成35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达到燃煤热电企业的超低排放水平。燃气锅炉基本完成低氮改造,对照我省《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工作技术指南(试行)》的要求,全面开展1蒸吨/小时以上工业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完成 38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任务。鼓励其他燃气锅炉实施低氮改造。城市建成区生物质锅炉实施淘汰或改天然气锅炉,原则上不进行超低排放改造。生物质锅炉数量较多的县(市、区)要实施综合整治,必须采用生物质专用锅炉,配套旋风+布袋等高效除尘设施并定期更换,禁止掺烧煤炭、垃圾、工业固体废物等其他物料。推进4蒸吨/小时以上的生物质锅炉安装烟气排放自动监控设施并联网,未安装自动监控设施的生物质锅炉,原则上一年内应更换一次布袋。(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等参与)淘汰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市发改委牵头,市生态环境局等参与)
9.大力推进散煤整治。从源头管控散煤,禁止散煤销售,集中清理使用散煤的小煤炉、煤饼炉等,加强小煤炉、煤饼炉整治贯彻宣传力度,建立煤饼炉等整治工作网格化长效机制。(市市场监管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建设局等参与)
(三)打好运输结构调整战役
10.加快车船结构升级。推广使用新能源车船。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清洁能源出租车使用比例达到70%,其余车辆使用比例达到80%。在物流集散地建设集中式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全市累计建成充电(加气)站66座、充电桩2374个。(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建设局、市财政局、市邮政管理局等参与)。内河应采取禁限行等措施,限制高排放船舶使用,鼓励淘汰使用20年以上的内河航运船舶(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等参与)。大力淘汰老旧车辆,继续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货车、采用稀薄燃烧技术或“油改气”的老旧燃气车辆,完成营运柴油货车淘汰503辆。(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等参与)。
11.优化调整运力结构。大幅提升铁路货运比例,铁路货运量、水路货运量分别比2017年增长5万吨和20万吨。推动发展绿色货运,加快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建成一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项目。(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财政局等参与)
12.推进船舶更新升级。船舶更新升级,推广使用电、天然气等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船舶。继续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力争2020 年底内河船舶平均吨位达到280 吨。(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参与)
(四)打好工业废气治理战役
13.全面推进重点行业废气治理。以化工、工业涂装、合成革、纺织印染、橡胶和塑料制品、包装印刷、钢铁、水泥等8个行业为重点,全面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和工业废气清洁排放改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全面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全面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全面推进平板玻璃、建筑陶瓷企业取消脱硫脱硝烟气旁路或设置备用脱硫脱硝等设施。对钢铁、建材、有色金属、铸造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进一步排查物料(含废渣)运输、装卸、储存、转移和工艺过程的无组织排放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度治理,完成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任务10个。(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参与)
14.全面推进重点园区废气治理。全面完成10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废气整治。(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经信局、市发改委等参与)推进省级以上园区(开发区)循环化改造、规范发展和提质增效。(市发改委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经信局等参与)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全年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40家以上。(市经信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等参与)完善园区集中供热设施,积极推广集中供热,具备条件的园区全部实现集中供热。(市发改委牵头,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参与)有条件的工业集聚区建设集中喷涂工程中心,配备高效治污设施,替代企业独立喷涂工序。(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牵头,市经信局等参与)
15.深入实施工业企业废气污染治理。实施15个工业VOCs治理项目、8个钢铁行业超低排放项目、24个工业炉窑治理项目、1个3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将烟气在线监测数据作为执法依据,加大超标处罚和联合惩戒力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完成国家规定行业的排污许可证核发任务。(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经信局等参与)
(五)打好机动车船污染防治战役
16.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继续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工作,完成平台对接和数据联网报送。鼓励县级城市依法划定并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区域(以下简称“禁用区”)。强化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管控,对进入禁用区的工程机械,鼓励安装精准定位和实时排放监控系统,秋冬季期间禁用区内非道路移动机械每月抽查率达到50%以上,各县(市、区)开展属地范围内非道路移动机械抽查工作,基本消除冒黑烟现象。(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参与)
17.提升燃油品质。停止销售普通柴油和低于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牵头,中石化丽水分公司、中石油丽水销售分公司等参与)推进年销售汽油量大于5000吨的加油站安装油气回收监控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商务局、中石化丽水分公司、中石油丽水销售分公司等参与)加大储油库、加油(气)站和企业自备油库抽查频次,开展清除黑加油站点和无合法来源证明成品油、流动加油罐车专项行动,打击销售不合格油品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中石化丽水分公司、中石油丽水销售分公司等参与)
18.加强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在机动车销售和注册登记等环节加强环保达标监督检查,按要求完成进口、销售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年度抽检工作。自2020年7月1日起,所有生产、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城市车辆(指主要在城市运行的公交车、邮政车和环卫车)应符合《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GB17691-2018)中的6a阶段标准。(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丽水海关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市建设局等参与)各地建立完善生态环境部门检测取证、公安交管部门实施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监督维修的联合监管执法模式,实现信息共享,开展常态化路检路查,严厉打击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对柴油车超过20辆的重点企业和车辆停放集中的重点场所加强入户抽测,做好重污染天气期间柴油货车管控。秋冬季期间,各地每月开展路检路查、入户抽测和遥感监测,监督抽测柴油车数量不低于当地柴油车保有量的80%。(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建设“天地车人”一体化的机动车排放监控体系,加强遥感(黑烟抓拍)监测数据的应用,继续推进具备条件的重型柴油车安装远程在线监控并联网,将重点超标车辆(运输企业)列入黑名单监管。落实机动车排放检验与强制维护制度(I/M制度),建立完善排放检验和维修治理信息共享机制。(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参与)
19.推动港口和船舶污染防治。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强化船用燃料油质量的监管。(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等参与)加快港口码头和机场岸电设施建设,提高岸电设施使用率。主要港口90%的港口作业船舶、公务船舶靠泊使用岸电,建设岸电桩2个,力争完成腊口服务区配套岸电设施建设。鼓励各地出台岸电使用政府补贴政策。(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丽水电业局等参与)
(六)打好城市浊气治理战役
20.严禁垃圾、秸秆等露天焚烧。落实网格化监管,基本消除露天焚烧现象,强化舆论引导,对违规焚烧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予以处罚。各地继续抓好秸秆焚烧巡查和日报工作,在夏收和秋收阶段开展秸秆禁烧专项巡查。(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建设局等参与)
21.开展餐饮油烟整治。强化餐饮服务企业油烟排放规范化整治,所有产生油烟的餐饮企业、单位须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装置,并定期清洗,确保净化装置高效稳定运行。利用“花园云”智慧平台,开展餐饮业油烟污染在线监测和可视化管理,先行在市区大型餐饮单位(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食堂)试点建设100套油烟在线监测设备。(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建设局、市大数据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商务局等参与)
22.加强扬尘综合管理。严格施工扬尘监管。各类施工场地实现工地周边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土方开挖湿法作业、路面硬化、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和暂不开发土地临时绿化等“7个100%”。(市建设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等参与)大力推进码头、工业企业、矿山企业堆场扬尘治理。(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等参与)规定区域内禁止建设工程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市经信局、市建设局牵头)。各施工工地按要求足量配备自动冲洗、雾炮等扬尘防控设施,5000平方米以上工地必须安装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设备,并与当地建设部门联网。将扬尘管理工作不到位的不良信息纳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大力实施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市建设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参与)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设区城市建成区达到75%以上,县级城市达到65%以上。道路日常洒水频率建议日洒水不少于5次,国控站点周边洒水频率不少于6次。(市建设局牵头)
实施PM10和降尘考核。各县(市、区)、丽水经济开发区平均降尘量达到国家要求。(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建设局等参与)
严格拆迁扬尘监管。从事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河道整治以及建筑物拆除等施工单位,应当向负责监督管理扬尘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备案。在拆除施工、机械清渣、渣车运输等过程中必须配备足量的雾炮等扬尘防控设施,防止拆迁扬尘的产生。暂不清理的废渣、物料等堆场要做到全覆盖,作业车辆进出施工场地的道路要做好自动冲洗和洒水措施。(市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等参与)
加强对渣土运输车的管理,渣土以及砂石、水泥等运输车辆要实现密闭运输。开展渣土运输车专项联合执法,对不符合要求上路行驶的依法查处。(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参与)
23.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和绿化工程。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三年专项行动,完成1个废弃矿山治理,治理率达到100%。原则上禁止新建露天矿山建设项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等参与)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市建设局牵头)
24.开展烟花爆竹禁燃工作。进一步落实全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政策意见,加大宣传、执法力度。(市公安局牵头,市应急管理局参与)
(七)打好农村废气污染治理战役
25.加强秸秆综合利用。要围绕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实现“城乡统筹治污”,增强自然消纳能力。坚持堵疏结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市农业农村局牵头)
26.控制农业源氨排放。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化肥利用率达到40%。(市农业农村局牵头)
(八)开展重点时段和重点领域专项行动
27.秋冬季空气质量提升攻坚行动。继续做好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完成攻坚目标和任务措施。制定实施2020—2021年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督促企业制定落实措施。加大秋冬季工业企业生产调控力度,各地针对钢铁、建材、铸造、有色金属、化工等高排放行业,制定错峰生产方案,实施差别化管理。将错峰生产方案细化到企业生产线、工序和设备,载入排污许可证。开展秋冬季大气执法专项行动。(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参与)
28.加强区域联防防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积极配合参与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作,配合实施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年度计划、目标、重大措施等。(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29.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完善全市监测预报共享平台,开展环境空气质量中长期趋势预测工作。修订县级城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及时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实施应急响应。落实长三角区域应急预警标准,按照统一发布的预警信息,按级别启动应急响应措施,实施区域应急联动。(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气象局参与)
30.夯实应急减排措施。动态更新管控企业名单,细化应急减排措施,落实到企业各工艺环节,实施“一厂一策”清单化管理。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对合成革、革基布、制革、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化工、矿山等涉及大宗物料运输的重点用车企业,实施应急运输响应。(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经信局、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参与)
31.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各县(市、区)、各部门认真执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统筹“油、路、车”治理,实施清洁柴油车、清洁柴油机、清洁运输、清洁油品四大行动,全链条治理柴油车超标排放,明显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完成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各项任务。(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2.开展工业炉窑整治专项行动。继续完善工业炉窑管理清单,重点掌握燃用煤炭及其他高污染燃料的工业炉窑使用和排放情况,推进八大类工业炉窑综合治理。认真落实《丽水市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开展工业炉窑大气污染深度治理,全面推进达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管理。加大落后产能和不达标工业炉窑淘汰力度,分行业清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淘汰类工业炉窑。加快淘汰燃煤工业炉窑,淘汰炉膛直径3米以下燃料类煤气发生炉2台,取缔燃煤热风炉5台;基本淘汰热电联产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加热、烘干炉(窑),加快推动铸造(10吨/小时及以下)等行业冲天炉改为电炉;禁止掺烧高硫石油焦(硫含量大于3%)(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3.推进重点领域臭气异味治理行动。按照《重点领域臭气异味治理工作方案(2019-2020年)》,继续实施臭气异味治理项目12个。(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加强工业臭气异味治理。督促涉臭气异味企业采取原辅材料替代、封闭、加盖等措施,降低臭气异味源头排放,提高臭气废气收集率和处理率,明显减少工业臭气异味排放。(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经信局等参与)采取有效防臭除臭措施,提升垃圾处理各环节臭气治理水平,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泵站和畜禽养殖场臭气异味控制,基本消除城镇生活垃圾废物臭气异味。(市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牵头)
34.深化VOCs治理,开展全市臭氧污染协同管控。严格执行生态环境部印发的《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和《丽水市挥发性有机物深化治理与减排工作方案(2017—2020年)》,各县(市、区)出台VOCs综合治理管控方案,继续推进工业涂装、合成革、纺织印染、包装印刷、油品储销等重点行业“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全过程深度治理,特别是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继续深入开展合成革行业、革基布行业VOCs整治。对VOCs排放量较大的企业,组织编制实施“一厂一策”。大力推广使用低VOCs含量涂料、油墨、胶粘剂等原辅材料,在技术较为成熟的印刷、工业涂装(木业、家具制造、机械制造、钢结构)、汽修等行业,推动企业全面实施源头替代,完成源头替代8家。臭氧污染高发时段,加强政企协商与政策引导,推动合成革、化工等行业的间/对二甲苯、乙烯、丙烯、甲醛、甲苯、乙醛、1,3-丁二烯、三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等10类主要臭氧前体物VOCs企业主动采取错时生产减排措施。全市VOCs排放总量较2015年下降10%,重点行业减排0.7万吨以上。(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参与)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能力保障
35.完善大气监测监控体系。实施1个主要物流通道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推进县(市、区)乡镇(街道)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开展县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提升大气环境遥感监测能力。涉气重点工业园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按月公布重点工业园区环境空气质量。强化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开展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严厉惩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参与)
加强移动源排放监管能力建设。提升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能力,全市完成7套遥感监测系统建设,各县(市、区)、丽水经济开发区至少配备1套便携式柴油车排气分析设备。(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参与)
开展重型柴油车车载诊断系统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完善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环境监管平台。基本完成工程机械实时定位、排放监控装置安装和排放监控平台建设。强化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开展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严厉惩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参与)
36.完善大气执法监管体系。在基层环境执法部门配置便携式废气检测仪器、无人机和大气执法特种车辆等执法装备。开展大气污染网格化监测监管。加强涉VOCs企业执法监管,重点查处无组织排放超标违法行为。(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公安局、市财政局等参与)严厉打击生产销售排放不合格机动车和违反信息公开要求的行为。严厉打击销售、使用不合格油品和车用尿素行为。坚决取缔黑加油站点。(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公安局等参与)加强扬尘监管执法。综合运用日常巡查、随机抽查和远程监控等手段,加强对建筑工地、道路施工工地、拆迁工地等扬尘污染防治的执法监管,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市建设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市自然资源和规矩局、市水利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等参与)
37.加强大气科研能力建设。完成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和来源解析工作,形成污染动态溯源的基础能力。(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等参与)
38.完善大气地方标准。配合省生态环境厅开展化纤、制药、水泥等行业地方排放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配合制订印刷、工业涂装等行业VOCs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参与)
(二)强化组织保障
39.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各县(市、区)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对大气环境质量负总责。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行动计划要求,按照“管发展的管环保、管生产的管环保、管行业的管环保”原则,进一步细化分工任务,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严格落实 “一岗双责”,形成大气污染防治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各级大气办(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指挥部)统筹协调作用,加强监督指导和考核评价,推进具备监测条件的市、县实施乡镇(街道)环境空气质量排名通报和预警提醒。(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
40.加强考核评价。加强蓝天保卫战的监督指导和考核评价,全面开展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活动,制定《丽水市打赢蓝天保卫战2020年完成情况实施办法和评分细则》,对蓝天保卫战任务完成情况和环境质量实施量化考核,将打赢蓝天保卫战年度和终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评价各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要依据。加强宣传,动员全民参与。(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41.加强资金支持。加大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完善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绩效挂钩的财政奖惩机制,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财政收费制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税制度。加强宣传,动员全民参与。(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