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政策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环保政策 >

白银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2021-2025年)

作者: admin 时间:2023-10-21 来源:未知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国发〔2018〕22号),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但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春季沙尘天气频发,夏季臭氧浓度偏高,秋冬季二氧化硫、细颗粒物污染问题突出。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国发〔2018〕22号),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但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春季沙尘天气频发,夏季臭氧浓度偏高,秋冬季二氧化硫、细颗粒物污染问题突出。“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共甘肃省委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甘肃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2021-2025)》,全面落实《中共白银市委 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巩固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以空气质量全面改善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组合拳,更加突出“空间、时段、行业领域和污染物”的精准管控,重点强化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加强二氧化硫污染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决打好冬季大气污染防治、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大标志性战役,提升大气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白银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5%,细颗粒物平均浓度稳定控制在26微克/立方米以内,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稳定控制在62微克/立方米以内。平川区、景泰县经过努力在“十四五”末实现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其他县区空气质量稳步提升。全市基本不发生人为导致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达到2734吨和301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率完成省上下达的考核任务。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产业结构调整
 
  1.加强“两高”项目环境监管。严把高耗能高排放(以下简称“两高”)项目准入关口,新建、改建、扩建“两高”项目须符合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规划环评、产能置换、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污染物区域削减等要求。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要求及污染物总量等量替代原则,严格限制白银城区及其周边区域新建扩建大气污染物高排放项目,加快推进城区涉气企业“出城入园”,新建涉工业炉窑的建设项目,原则上要入园区,并配套建设高效环保治理设施。以煤炭开采、有色、石化、化工、水泥、包装印刷、工业涂装等涉气行业为重点,全面排查拟建、在建和存量“两高”项目,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对不符合规定的“两高”项目坚决停批停建,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快推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以煤炭开采、化工、有色等行业为重点,实施“一行一策”“一企一策”,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开展全流程排查和诊断,从原辅料替代、生产工艺改造、资源能源梯级利用、末端治理等方面开展全过程整改提升工作。加快推进白银集团、靖煤集团等重点企业清洁化改造。(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配合)
 
  3.实施产业集群和园区升级改造。结合“三线一单”、规划环评等要求,制定涉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工业园区整合提升实施方案,明确园区及产业集群发展定位、规模、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要求。严格审批村、乡镇新建项目,严防污染下乡。按照“淘汰低端、提升中端、发展高端”原则,推动“一区六园”开展绿色化、清洁化、循环化改造,强化园区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和环境风险管控。坚持“疏堵结合、分类施治”的原则,按照淘汰关停、搬迁入园、升级改造的方式,推动现有产业集群专项整治并设立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加强工业园区能源替代利用与资源共享,积极推广集中供气供热或建设清洁能源供应中心。(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配合)
 
  4.开展工业炉窑深度治理。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策”,聚焦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依据《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相关要求建立详细管理清单,实现监管全覆盖。对涉工业炉窑企业实施综合整治、全过程环保管理,按照“淘汰一批、替代一批、治理一批”的原则,全面加强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协同管控,推进工业炉窑全面达标排放。对已有行业排放标准的,严格执行行业排放标准相关规定,并配套建设高效脱硫脱硝除尘设施,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对已核发排污许可证的,严格执行许可要求,依法排污;对暂未制定行业排放标准的,参照相关行业已出台的标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能源结构调整
 
  1.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推进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稳妥推进能源转型。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科学布局风能、光能、热能等新能源项目,积极推进陇电东送输电工程配套风、光电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大唐发电、中节能等新能源企业建设一批能源重大项目。逐步扩大天然气使用范围和领域,稳妥推进清洁取暖“煤改气”工程,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用能和清洁取暖需求。鼓励在电力供应充足、电网改造到位的地区实施“煤改电”。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稳步提升。(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配合)
 
  2.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以空气质量改善和碳排放“双控”为导向,推进煤炭消费尽快达峰并逐步减量。严格落实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要求,各县区加大监督、执法、管控力度,严格把控本辖区煤炭消费总量。加强高耗煤建设项目监管,对新建涉煤项目实行用煤等量或减量替代;建立煤炭消费总量预警机制,及时调控煤炭消费总量增加较快的企业和区域。(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信局配合)
 
  3.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巩固深化煤质管控。严格煤炭经销点监督检查,严把煤炭市场准入关,全部取消“禁燃区”散煤经销点,加大散煤销售市场日常监管力度,确保煤炭质量达标、煤炭来源可追溯。加快建设洁净煤制备、储运和配送体系,制定煤炭洗选设施改造升级方案,推进煤炭洗选设施升级改造,提高煤炭洗选比例;推广使用优质煤、洁净型煤。(市工信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配合)
 
  4.深化燃煤锅炉综合整治。严格燃煤锅炉准入,各县区城市建成区原则上不再新建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其他区域不再新建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推进65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含电力)超低排放改造,白银区2024年10月底前、其他县区2025年10月底前完成改造。加强燃煤火电机组排放监管,确保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燃煤火电机组的长期稳定达标排放,鼓励燃煤小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加快热力管网建设,依托电厂、大型工业企业开展远距离供热示范,充分释放热电联产、工业余热等供热能力,在供热能力满足群众供热需求的基础上,淘汰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积极推动会宁集中供热超低排放改造。(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推动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严格控制新增燃料类煤气发生炉,推动新、改、扩建加热炉、热处理炉、干燥炉、熔化炉煤炭减量、清洁电力和天然气替代;探索推动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工业炉窑改用工业余热、电能、天然气等。(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持续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完善建成区热力管网改造、农村电网升级、天然气产供储销配套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城乡清洁取暖改造。各县区结合城市规划和实际,推进集中供热管网建设和改造,城中村、棚户区、居民平房集中区优先纳入集中供暖范围;推进居民小火炉和土炕清洁化改造,优先发展电锅炉、燃气锅炉等清洁能源集中供暖设施。深入实施农村地区清洁取暖,鼓励农户拆除或改造土炕,推广使用洁净煤和节能环保炉具、灶具,因地制宜发展电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罐装燃气等清洁能源。积极争取纳入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运输结构调整
 
  1.推进货物运输绿色转型。以“管车、控量、限行、治理”为基本抓手,统筹柴油车管控,公安部门加快制定重型车辆绕城方案,依法明确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车辆禁限行区域、路段以及绕行具体路线,严控重型高污染车辆进入城区。积极推动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短距离运输优先采用封闭式皮带廊道或新能源车辆。鼓励重要物流通道干线铁路建设以及集疏港、大型企业和园区开展铁路专用线建设,支持煤炭、电力、水泥等大宗货物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以及大型物流园区新建或改扩建铁路专用线,其他企业采用大宗货物“铁路+新能源重卡接驳”等低碳清洁联运组织模式。到2025年,铁路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比例稳步提升。(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有效提升机动车清洁化水平。全面实施轻型车和中型车国六B排放标准,大力推进老旧机动车提前淘汰更新。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城市配送、邮政快递、货场等领域应用,大力推广使用小排量、节能型和清洁燃料汽车,引导和鼓励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自然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快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2025年底前,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和燃气汽车,新增及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源车辆占比达到100%。(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强化机动车环境监管。加强在用车辆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国家阶段性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完善机动车环保型式核准以及强制认证制度,禁止不符合标准的车辆销售和注册登记。建立移动源大气污染管理台账,全面实施汽车排放检测与维护(I/M)制度,严格机动车排气监管。积极推广生态环境部门检测取证、公安交管部门实施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监督维修的联合监管执法“闭环模式”,全面形成“天地人车”一体化监管体系。开展重型柴油车辆远程排放监控,推进车载诊断系统(OBD)在线接入并实现联网。持续开展路检路查,在主要路段实施常态化检查。(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开展非道路移动源污染防治。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全环节监督管理,持续开展信息注册和编码登记,强化高排放管控区域管控,定期开展抽检抽测。推进不达标非道路移动机械治理,严厉打击后处理装置造假行为,基本消除非道路移动机械冒黑烟现象。加快老旧工程机械淘汰力度,2025年底前,全市基本淘汰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具备条件的更换国四及以上排放标准的发动机。推进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和大型物流场所非道路移动机械达标整治,推动厂矿企业、单位内部作业车辆和机械新能源化更新改造。(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住建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配合)
 
  5.全面保障油品质量。严格执行车用油品质量标准,2023年全面供应国六B标准车用汽油。规范成品油市场,加强油品监管执法,全面推广使用低硫燃油,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不合格油品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并向社会公开。加强使用环节监督检查,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开展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柴油抽测,对不达标油品进行追溯,严厉追究相关生产、销售、运输者主体责任。(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用地结构调整
 
  1.加强扬尘精细化管控。加强施工、道路、堆场、裸露地面等扬尘污染治理。以城市建成区及周边为重点,严格落实施工场地“六个百分之百”抑尘措施,将防治扬尘污染费用纳入工程造价;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将绿色施工纳入企业资质评价、信用评价,将扬尘管理不到位的建筑施工单位纳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视情节严重纳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推进重点施工工地安装视频监控装置,并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网。严控道路扬尘污染,细化城区、县城建成区道路保洁抑尘措施,结合气象因素科学制定道路清扫和洒水降尘时间,推进吸尘式机械化湿式清扫作业,到2025年,白银区城市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不低于93%,其他县区不低于80%。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沙土路进行全面整治,完成对白银区沙坡岗便道、矿山路等沙土路的砂化、硬化。加强露天堆场防风抑尘设施建设,规范存储和运输防尘措施,防治煤场、料场、渣场扬尘污染;对城市公共区域、长期未开发建设裸地,以及废旧厂区、物流园、大型停车场等进行排查建档并采取防尘措施;鼓励使用抑尘剂等新型防尘材料减少扬尘产生。(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自然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大力推广绿色勘查和绿色开采,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新建矿山严格按照矿山建设标准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要求。加强对涉及露天开采矿山企业的多部门协查、监管,对污染治理不规范的矿山,依法责令停产整治,整治完成并经相关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对限期整改仍不达标的矿山,综合运用安全生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等标准手段依法依规予以关闭。(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深入打好“冬防”、臭氧、柴油货车三大攻坚战
 
  1.全力打好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秋、冬季二氧化硫和细颗粒物污染,坚持标本兼治,持续开展“冬防”攻坚行动,显著提升冬季空气质量。以控制燃煤污染为重点,兼顾工业、扬尘、机动车污染治理,统筹实施分区差异化精准管控。重点加强工业企业排放监管,实施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和提标改造。结合禁燃区划定工作,清理整顿建成区内燃煤小火炉。做好节假日烟花爆竹禁限放工作。(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政府相关部门配合)
 
  2.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夏、秋季臭氧污染,大力推进VOCs和NOx协同减排,实施PM2.5和O3协同控制。以石化、化工、涂装、医药、包装印刷和油品储运销为重点行业领域,以博克斯、中集华骏为重点企业,全面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全流程、全环节综合治理。制定PM2.5和O3协同控制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综合考虑PM2.5和O3污染季节性特征,强化分区分时分类精细化协同管控。夏季重点加强臭氧监控,采取措施有效遏制O3浓度增长趋势。巩固PM10、PM2.5治理成效,进一步推动PM10、PM2.5浓度稳步下降,提升优良天数比率。(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政府相关部门配合)
 
  3.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统筹油、路、车治理,提升交通运输轨道化、电气化、清洁化水平。完善铁路货运体系,切实减少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公路运输;开展非标油专项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储存、使用非标油等违法行为;强化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在生产销售、注册使用、检验维修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超标排放、拆除尾气后处理装置、破坏篡改车载诊断系统等违法行为。到2025年,新能源和国六排放标准货车保有量占比大幅提高,柴油货车氮氧化物排放量持续下降。(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政府相关部门配合)
 
  (六)气候变化应对
 
  1.推进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制定实施《白银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建立常态化管理和定期更新机制。推进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领域有序达峰,制定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制定电力、建材、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达峰目标。综合考虑各县区地理区位、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碳排放水平、生态环境等因素,分解落实各县区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市场交易,配合省生态环境厅做好企业碳排放报告、碳核查与复查、碳配额的分配工作,督促企业及时完成碳配额履约管理。落实碳排放配额市场调节和抵消机制、市场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积极参与温室气体项目减排市场建设,依托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方法学,鼓励企业开发和储备一批可再生能源领域、农业领域、林业领域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强化碳排放权交易基础支撑能力。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率完成省上下达的考核任务。(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深入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强有色、化工、建材、铁合金等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发挥白银集团、银光集团等重点企业集团示范引领作用,实施一批降碳效果突出、带动性强的重点工程。构建绿色低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公铁、公航等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积极示范推广替代燃料汽车、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等新能源车辆,加快建设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大力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有序推进新建建筑能效提升,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示范。有效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重点控制煤炭开采甲烷排放,引导工业企业实施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措施,加大农业领域甲烷、氧化亚氮排放管控力度,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推动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控制和回收利用。(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深化试点示范。持续推进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重点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湿地保护、防风固沙、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快推进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建设。协同推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与海绵城市建设,完善雨水吸纳、蓄渗等雨水综合利用设施,建立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模式,提升海绵城市建设水平。探索开展碳普惠发展模式,鼓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购买碳普惠核证减排量抵消办公、生产过程产生的碳排放。探索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市级大型活动碳中和运营机制,推动通过植树造林,购买自愿减排量、绿证等方式实现大型活动碳中和。积极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开展近零碳园区、社区、校园及商业创建活动。(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升碳汇能力。着力提升森林碳汇能力,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构建全市“两屏、两廊、四区、五基地”国土绿化空间布局。加快推进白银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沿黄干支流和重要水源地绿化进程,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沿黄流域水土保持林等重点生态工程,进一步加大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力度。稳定并增强湿地固碳能力,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重点加强黄河白银段、祖厉河等河岸缓冲带、生态湿地和生态廊道建设,推进会宁县华家岭水源涵养林、景泰白墩子盐沼国家湿地公园、靖远县湿地公园建设。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以景泰沙化草原等治理为重点,精准实施好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建成5个万亩生态优质牧草基地。促进农业固碳增效,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实施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重点开展种养循环、果菜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强化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开展森林、湿地等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潜力分析,支持条件成熟的县区开展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到2025年,完成碳汇林建设5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7%,森林蓄积量达到87.24万立方米。(市林草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在农业、林业、水资源、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及城市、生态脆弱地区积极推进气候变化影响及风险评估,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加强黄河干流上游(白银段)、祖厉河、关川河等敏感区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积极推进林草、农作物抗风险能力建设,大力推广抗逆新品种,培育高光效、耐高温和抗寒抗旱作物品种,构建健康稳定、抗逆性强的生态系统。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科学合理布局城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水体等功能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制定重大气候变化风险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和救援机制。(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应急管理局配合)
 
  (七)VOCs和NOx协同减排
 
  1.推进重点行业NOx深度治理。开展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积极推动中材水泥、寿鹿山水泥超低排放改造,针对铸造、石灰、矿棉等行业实施深度治理。生物质锅炉采用专用锅炉,配套布袋等高效除尘设施,禁止掺烧煤炭、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等其他物料,推进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加强重点行业管理减排,强化治污设施运行监管,确保稳定达标运行,减少非正常工况排放。加强建材、有色等行业无组织排放管控,开展烟气旁路整治专项行动,推动建筑陶瓷等行业企业取消烟气旁路,因安全生产无法取消的,须安装监测系统。(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配合)
 
  2.优化含VOCs原辅材料和产品结构。严格控制生产和使用高VOCs含量溶剂型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建设项目。严格执行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VOCs含量限值标准,确保生产、销售、进口、使用符合标准的产品。加快现有高VOCs含量产品生产企业产品升级转型,提高水性、高固体分、无溶剂、粉末等低VOCs含量产品比重;推进汽车修理、木质家具制造、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钢结构等工业涂装行业、包装印刷行业及电子行业实施低VOCs含量原辅料替代,推广使用室外构筑外防护和道路交通标志低VOCs含量涂料。(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开展VOCs无组织排放排查整治。以石化、化工、包装印刷、工业涂装等行业为主,针对含VOCs物料储存、转移和输送、敞开液面逸散、设备与管线组件泄漏等关键环节开展排查整治。推动大型涉VOCs企业在夏季开展检维修,检修期间及时收集处理退料、清洗、吹扫等作业产生的VOCs废气。石化、化工企业制定非正常工况VOCs管控规程,不得将火炬燃烧装置作为日常大气污染处理设施;火炬系统要安装温度监控、废气流量计、助燃气体流量计等。全面排查清理涉VOCs排放废气旁路,因安全生产等原因必须保留的,要加强监管监控。鼓励工业园区、企业集聚区建设涉VOCs“绿岛”项目,推动建设集中喷涂中心、有机溶剂集中回收处置中心、活性炭集中再生中心。(市生态环境局负责)
 
  4.加强涉油污染点源管控。强化加油站、油罐车和储油库的油气回收治理,新增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需安装油气回收系统。推动年销售汽油量大于5000吨的加油站,逐步安装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配合)
 
  (八)大气面源污染治理
 
  1.加大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力度。严格居民楼附近餐饮服务单位布局管理,依法依规开展新建、改建、扩建餐饮服务项目审批与建设。新建餐饮项目严格按照《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 18483-2001),做好油烟治理。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治理行动,督促城市建成区产生油烟的餐饮服务单位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装置并定期维护,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施治理设施第三方运维管理及运行状态监控。加强露天烧烤规范和整治,坚决取缔市区道路、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从事露天烧烤、店外设炉灶、流动经营等餐饮摊点。(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开展恶臭异味专项治理。推动化工、工业涂装等行业结合VOCs防治进一步实施恶臭治理,强化塑料等行业恶臭气体收集和治理,加强垃圾、污水集中式污染处理设施主要恶臭产生环节除臭措施。推动恶臭投诉集中的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安装运行在线监测预警系统,有条件的建设恶臭自动留样系统。以燃煤锅炉、有色金属冶炼等为重点,协同控制大气汞排放。相关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修订的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管理名录,对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口和周边环境开展监测,防范环境风险。(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信局、市住建局配合)
 
  3.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综合利用,加大农村沼气推广使用力度,有序推进秸秆焚烧发电。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完善各县区、乡镇、村秸秆焚烧责任体系,严格管控秸秆焚烧,综合运用卫星遥感、高清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手段,提高秸秆焚烧火点监测精准度,开展重点时段专项巡查。到202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进大气氨污染控制。开展重点氨排放源排查,逐步建立大气氨规范化排放清单,推动氨排放控制。推广化肥减量增效,开展测土配方,推行肥料深施、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鼓励增施有机肥。大力推行种养有机结合模式,调整畜禽养殖布局和规模,从饲喂、畜禽圈舍、粪污存储、粪肥土地利用等方面减少氨摄入。加强氮肥、纯碱等行业氨排放治理,强化工业源烟气脱硫脱硝氨逃逸防控。(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深化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环境管理。实施含氢氯氟烃(HCFCs)淘汰和替代,推动三氟甲烷(HFC-23)销毁和转化。基于现有烟气污染物控制装备,探索应用工业烟气中三氧化硫、汞、铅、砷、镉等多种非常规污染物强效脱除技术。加大生物质锅炉治理力度,加强燃料品质及排放管控,整改或淘汰污染物排放不符合要求的生物质锅炉。(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配合)
 
  6.加强噪声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持续开展工业、建筑施工、交通、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污染问题。适时调整优化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推动开展声环境功能区划评估。健全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到2025年,白银区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政府相关部门配合)
 
  (九)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完善大气环境监测体系。开展非甲烷总烃监测,持续加强VOCs组分监测和光化学监测能力建设。结合国控和省控自动监测站分布情况,适度增加微型站数量,支持重点乡镇建设网格化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建立健全质控体系,严格落实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气象局配合)
 
  2.健全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加强环境预测预报能力建设,强化沙尘监测预警高效联动,推动开展沙尘传输路径分析工作。建立轻、中度污染天气应对机制,明确各级职能职责,通过采取提前预警、省市联动、及时处置的方式,实现轻度污染天气转优良天气,力争不出现中度污染天气;按照《白银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实施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管理,坚决防止人为因素导致重污染天气发生。加强应急减排清单标准化管理,力争实现涉气企业全覆盖,确保减排措施可操作、可监测、可核查。(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气象局、市工信局配合)
 
  3.完善省内市州和市内部门协作机制。推动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深化与兰州、武威、定西等地共同预防和应对重污染天气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区域内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动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合执法监管机制,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加大环境执法排查力度。加强部门协同,强化市属生态环境、应急、公安、交通、气象等多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联动响应,开展不同规模层次的重污染天气应急演练,制定应急处理后续保障措施;以区域规划环评、重点行业项目环评为依据综合评判重大项目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可能影响,强化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会商机制。(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政府相关部门配合)
 
  4.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按照国家修订的排污单位管理规定,定期更新重点排污单位名录,覆盖率不低于工业污染源排放量的65%。加强重点排污单位监管,督促其依法安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并联网稳定运行,及时、完整传输至生态环境部门。推动企业安装间接反映排放状况的工况监控、用电(用能)监控、视频监控设备。加强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污染源监测能力建设和移动源环境监管机构建设,加快建设重型柴油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远程在线监控平台,推进黑烟车抓拍系统建设,力争2022年底实现三县两区全覆盖。(市生态环境局负责)
 
  5.完善大气环境执法监管机制。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拓展非现场监管手段应用,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与公安、检察院、法院、应急管理等部门单位并联工作机制,加强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重点在燃煤锅炉整治、工业窑炉改造、VOCs污染治理、扬尘管控、机动车污染等方面进行执法监管。加强生态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打击废气治理设施、自动监测设备不正常运行和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排污单位和第三方机构参与弄虚作假的,依法追究其责任;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依法追究赔偿责任。(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公安局、市住建局配合)
 
  6.增强污染防治科技支撑。积极推动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和排放清单成果应用。全面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对低空面源污染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全覆盖监管。建设大气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撑平台,充分利用污染源普查、监督性监测、信用管理、排污许可证和重点污染源等基础数据系统,集成空气质量自动站、地形地貌、网格、污染源等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建立具备全面监控、挂图研判和影响评估三大能力的“天眼”监控体系,实施挂图作战。(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长效机制,依据《白银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各县区政府、有关部门、工业园区和企业要各司其职,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完善政策法规。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税法》及甘肃省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国家和甘肃省产业政策,依法对重点流域、区域开发和行业发展规划以及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切实落实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管理,排污许可证、污染集中治理与限期治理等环境监管制度,严守“环保准入门槛”。落实好大气污染防治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探索资源环境税收价格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探索开展排污权和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鼓励发展重大环保装备融资租赁,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
 
  (三)严格监督考核。加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未通过考核的,由生态环境部门会同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约谈县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有关负责人,提出整改意见;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原因导致未能及时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推进缓慢,以及干预、伪造监测数据和未完成空气质量改善年度目标任务的,纪检监察部门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四)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应将大气污染治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积极争取中央、省生态环保专项补助资金,加大大气污染治理资金投入。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大气污染治理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对民间资本参与的生态环保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深化实施“以奖促防”“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政策。加大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监督力度,优化资金使用方式,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五)促进公众参与。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紧密与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充分利用媒体工具、通信手段等媒介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开展环保主题宣传活动、环保主题实践活动、环保知识竞赛、环保专题讲座等活动。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提升民众生态文明素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学校、社区和其他社会组织团体作用,带动各行各业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行业中去。加强政府及生态环境相关部门人员环保知识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对大气污染防控治理的重视程度,提高一线环保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北京蓝博同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400电话:400-6600-880

联系电话:010-69457333

公司传真:010-80493169

客服QQ:81327455

网址:www.lbtc.cn

企业邮箱:zb@lbtc.cn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玉石井东街38号

[向上]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咨询电话:
400-6600-880
二维码

扫二维码免费领取方案